退休干部王明华:躬耕山乡“种”文化

发布日期:2022-05-17 16:20来源: 市委老干部局作者:陈万青阅读次数: 字体:[大] [中]  [小] 背景颜色:


今年初,74岁的南谯区大柳镇退休干部王明华喜事连连:先后被评为“南谯好人”和“滁州好人”。

2008年10月,即将退休的王明华面临着两难选择:是听从妻儿安排,回归家庭进城养老?还是留下来,在自己老本行——文化工作上为乡亲们做点事儿?经过一番激烈“斗争”,他选择了后者。

王明华,这位土生土长的乡下人,对乡村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,早在1970年就担任了大柳镇(曲亭乡)文化站长,为了给文化生活相对落后的山乡民众带来欢乐, 几十年来,他用心用情创作排演了大量群众喜爱、乡土气息浓郁、内容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,还收集整理了许多民歌,为人们津津乐道,成为当地妇孺皆知的“文艺人”。

文艺属于人民,群众离不开文艺。面对身边丰富的民歌资源被淡忘的现实,王明华深有感触:“南谯民歌是我们的文化宝藏,很多年轻人却不了解,真让人心痛,再不挖掘就快失传了!”为此,他退休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地方民歌的挖掘和传承上。寒来暑往,人们经常看到一位怀揣笔记本的老人风里来雨里去,深入乡野采风,与村民谈民歌、议民歌、唱民歌,退休后的十几年间,他先后收集、整理南谯民歌150余首,并编辑成册。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民歌挖掘保护中来,2017年以来,他每年举办两期南谯民歌专题培训班,将自己的“干货”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其他同志。为了让南谯民歌在传播中传承、在传承中传播,王明华多方奔走,筹建文艺宣传队。然而,把山里的庄稼汉推上大舞台并非易事,他四处网罗当地民歌人才,挨个上门做工作,讲清民歌表演传承的重要意义,并承诺“没有钱我自己掏,绝不会让你们白干!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,2018年南谯区首个民间艺术团——大柳民间艺术团终于成立了,王明华担任团长,15名当地原生态民间歌手和民族乐器演奏者成为骨干。在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重视支持下,该艺术团逐步配齐了服装、乐器、音响等演出设备,王明华为其精心编排了30多个节目,艺术团走乡村、到校园、进军营至今已演出300余场,还参加了许多邀请演出,观众近4万人次。

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南谯民歌,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,非遗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,进入百姓心中。在王明华和众多热心人士的不懈努力下,南谯民歌已成为当地一张特色“名片”,大柳镇先后被确定为南谯民歌传习基地、滁州市非遗《南谯民歌》传习基地,他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彰。

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,作为一名入党多年且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老同志,王明华不忘初心使命,紧跟时代步伐,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期盼开展文艺创作。近年来,他创作出充满时代气息的曲目达50余首,有倡导文明之风的锣鼓说唱《滁州文明16条2.0版》,有宣扬身边“中国好人”高青旺先进事迹的安徽琴书《四代人的绿色守望》,有传承红色基因的南谯民歌《罗师长来到红山洼》,有助力疫情防控的歌曲《严冬过后是春天》和《疫情防控快板书》等。一场场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、充满乡土气息的文艺演出如春雨般滋润着广大民众,潜移默化中把文明新风“种”在了村民心里,带动乡风、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改善,为这座风景秀丽的山区小镇注入了精气神,充满了正能量。

时常有人问王明华:“退休了不进城享福,整天在乡下忙乎,一分钱不挣,图个啥?”他却说:“我虽然退了,但组织上有要求,乡亲们有期盼,我就要发挥余热,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儿……”


 

分享: